導讀:今天就從企業系統實施的角度為管理者們解讀一下,對于已經實施了ERP系統的企業,COP會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價值?在今年的幾次課堂上,有企業管理者問:“我們企業已經實施了ERP系統(大部分模塊),再實施COP是不是重復建設?兩者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?”
單純從字面意思上看,兩者之間是有很大不同的:
關于兩者之間的差異,筆者在前期文章《一張圖看懂COP與ERP的差異》里曾經闡述過,也列表對比了兩者之間的差異,但那篇文章主要是面向專業顧問的,普通管理者讀起來有些難度。
今天就從企業系統實施的角度為管理者們解讀一下,對于已經實施了ERP系統的企業,COP會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價值?
受歷史局限原因,傳統的ERP系統在管理邊界、數據類型、管理時效、決策價值等方面存在短板,具體分析如下:
管理邊界局限:所謂“企業資源計劃”,ERP可以管理的資源主要包括三類資源,①自有產權的人、財、物等資源;②基于訂單合同等契約關系鎖定的外部資源(主要體現為在途物資等);③基于企業的產業鏈地位優勢(如國家電網對電氣工程企業、主機廠對配套企業等)可以支配的工程樣品、未簽約但提前小批量定制的樣機等。由于ERP的管理跟蹤圍繞“資源”展開,資源的邊界就決定了ERP的管理邊界,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各種互動、與社會機構的數據信息交互等就很難納入ERP的管理范圍。
數據類型局限:資源有所限制,對應的信息數據也有限制,ERP系統只管理與物料訂單有關的關鍵節點的數據信息,像雙方的技術對稱記錄、資質文檔、法律文檔等與物料沒有直接關系、不能對應到具體訂單的數據也很難納入ERP的管理范圍。同時,由于歷史原因,傳統ERP系統大多是基于關系型數據庫架構,管理的數據多為結構化數據,對于新技術帶來的非結構化(如圖片視頻音頻等)、半結構化(如XML、文本數據)、及各類實時大數據缺乏管理能力。
管理時效局限:由于歷史原因,ERP的核心目的是物料和資金平衡,管理的顆粒度相對較粗,側重于周期性的數據匯總(業財一體的目的大多是為實現財務報告合規),對過程的實時管控和基于數據聯動的智能化前置管理也缺乏手段。
決策價值局限:因為側重于“結構化數據”的“周期性匯總”,所以ERP對企業決策的價值也大多在事后的匯總分析,很難還原到事中的過程控制(需要對過程數據的精細化實時管理)、更難以前移到事前的機制預防(需要基于業務設計對數據交互點進行預埋,基于數據間的稽核與智能關聯關系進行建模)。
下面我們用企業中常見的一個場景為例,來看看要做到事前、事中、事后的全流程管理需要哪些數據類型與管理參數:
從上面這個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,從使用部門發起需求開始,到最終企業為此完成采購支出,整個流程中需要審核的指標、節點職能、留存/輸出的數據類型都是非常多的,這其中要對包括對使用部門需求的合理性、觸發采購的必要性、采購合理性、合規性、經濟性、安全性、及時性、合法性、業務執行的準確性、到貨的合格率、倉儲物流的安全要求、及時性、支付進度、信用、支付及時性等等進行關聯管理。而由于ERP大多以訂單作為管理對象,所以ERP系統中跟隨單據流轉的是品種、數量、價格、金額等有限的幾個字段,遠遠達不到“全流程、全員”的管理要求。
借助ERP系統,常態化的業務可以結合老員工的經驗和自覺性來進行標準化處理,但面對非常規業務和創新型的業務就缺乏有效的措施。同時,如果遇到業務調整或崗位調整,也容易出現人崗磨合期長、管控難度大、試錯風險高的情況。
從數據的顆粒度和對業務的滲透度來說,ERP的結構化匯總數據就好比是框架性的毛坯房,要把管理滲透到企業的每個角落和每個細胞,就需要從業務中采集和輸出顆粒度更細、類型更多更全、時效性更高的數據,就需要“連接、感知、識別、轉化”更多的數據源、就需要構建更多算法模型,這就好比對房間進行水路電路網絡的鋪設、根據需要進行各種家居精裝修。
只有這樣,企業才稱得上實現了“數字化”轉型。
以上分析并不是完全否定傳統ERP系統的作用,更不是用一種新的平臺來替代原有的ERP系統,而是要找到企業已經實施的ERP系統進化的方向:向下深化滲透、橫向延伸擴展、向上提高升華。
怎么實現這種立體式的建設?讓我們逐一展開。
向下滲透深化:通過連接新的數據源(MES等過程控制數據,CRM、HR等領域數據)、構建新應用(項目管理、合同法務、研發管理、合規內控等條線管理系統)、補充管理要素(增加和完善流程的審批和控制節點)等關鍵手段,使企業管理的顆粒度更細、數據類型更全,滲透到每個業務領域、縱深到底,
小叮當管理ERP在行業內頂尖,實現各種數字化流程管理,獲得數萬家企業的認可。
裝飾行業管理與營銷服務方案提供商
裝飾行業管理與營銷服務方案提供商
注冊體驗賬號,享受體驗賬號和試用培訓。
小叮當致力于以 “快速增效” 的方式,讓每一位裝企用戶提高工作效率